在2023年度创下近10年IPO募资金额新低后,2024年以来港股IPO市场回暖信号频现:3月底,智能驾驶科技企业地平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估值超600亿元,有望成为今年港股最大IPO;今年一季度上市的12只新股中,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跃升至31%;今年内已有2只新股的公开认购倍数突破百倍大关;4月18日,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发布网志称,要继续优化上市制度,让新股市场更加多元化、更有活力……
对于2024年港股IPO市场,机构给予了偏积极的预测。普华永道预计,港股2024年融资总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重新跻身全球前三大融资市场。
超90家企业排队港股IPO
港股递表、聆讯存在6个月有效期。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4月19日晚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有92家企业的IPO申请仍在有效期内,处于“排队中”的状态。
具体而言,上述92家企业中,90家申请港股主板上市,2家申请创业板上市;申请状态方面,89家为递表“处理中”,3家为“通过聆讯”。上述92家排队港股IPO的企业中,有32家企业为2024年首次递表,这些“新面孔”占比约35%。
在首次递表企业中,出现不少“明星”企业。不仅有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古茗控股、小菜园等盈利能力较强的消费企业,也有地平线、讯飞医疗等优质的科技、医疗行业“独角兽”企业,还有被称为“国货彩妆第一股”的毛戈平。其中,据地平线招股书披露,在2023年年末完成2.1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其投后估值已高达8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30亿元,有望成为今年港股最大IPO。
从所属行业板块信息看,排队港股IPO的企业“新经济”特征明显。上述92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属于软件与服务板块,有11家企业属于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板块,还有10家企业属于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板块。
港股新股增值效益明显
今年以来,尽管由于缺少大型IPO项目导致IPO募集金额同比下滑,但无论是从一级市场认购情况,还是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均显示出资金正逐渐加强对港股新股的关注。
据Wind统计,截至4月19日,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共计迎来12只新股上市,上市时间均在一季度且均在主板上市。上述12只新股首发募资总额为46.20亿港元,而2023年同期20只新股首发募资总额为68.08亿港元。分析人士称,今年以来港股新股首发募资总额同比下滑,原因在于新股数量减少,同时缺少大型IPO项目。
不过,从认购倍数方面看,港股“打新”情绪出现回暖。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已经有2只股票的公开认购倍数超过百倍,其中富景中国控股的公开认购倍数高达294.13倍,荃信生物-B的公开认购倍数高达163.15倍。另外,鸿基集团的公开认购倍数超70倍,经纬天地公开认购倍数超28倍。
港股新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没有辜负打新者的期待。
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成功上市的12只新股在上市首日有3只跌破发行价。对比来看,去年四季度有6只新股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剔除上市首日“破发”的3只新股,其余9只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为47.66%。其中,泓基集团和经纬天地均在上市首日较发行价实现股价翻倍。
业内人士称,新股与次新股的表现好坏,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市场复苏与否的重要标志,投资者信心也将随着新股的良好表现而逐渐恢复。
机构看好港股新股市场
港股IPO回暖信号频现,多家外资机构均表示看好2024年港股IPO融资规模重返全球前三。
德勤预计,2024年中国香港市场将会有80只新股IPO,募资额将达1000亿港元。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华南区主管合伙人吕志宏表示,香港新股市场3月开始回暖,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所带来的资本回流预期,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为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措施,以及内地持续推出的经济改善措施等逐渐发酵,香港新股市场将进一步回暖。
普华永道预计2024年约80家企业赴港上市,全年募资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普华永道预测,香港IPO市场有望在2024年重回全球前三大筹资市场之列。
毕马威预计2024年将有90家企业赴港上市,同样预测募资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政府的积极发声和作为也将为港股IPO市场回暖打下一剂“强心针”。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4月18日发文称,当今的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国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上市融资地的偏好也在时刻发生转变。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保持韧性显得格外重要。”陈翊庭表示,对香港交易所来说,把握未来的机遇需要着眼于下面四点:首先,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持续发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境内投资者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为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提供更多选择与便利,同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未来将继续不断优化和拓展互联互通机制。其次,努力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提升香港市场流动性及活力。要继续优化上市制度,让新股市场更加多元化、更有活力;不断扩展上市公司资源、提升市场服务。第三,在保住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拓展新兴业务领域,例如碳市场及数据业务。第四,继续大力投资市场基建,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