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提升科创板表现突出

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提升

编者按

ESG是环境、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2024年4月,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截至2024年底,有22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本期报道聚焦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该指数的有效评价样本覆盖2469家上市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平均值为59.10。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表现突出,其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达61.13,位列首位。实践表明,绿色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助力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主体的组成部分,积极践行绿色治理理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9月,由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李维安领衔的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课题组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本次评价样本规模扩大至2469家上市公司(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较2024年度的2107家新增了362家样本。

课题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延续了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且增速有所提升。2025年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9.10,较2024年的58.04提高了1.06。在构成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的四大维度中,绿色治理架构、绿色治理机制、绿色治理效能、绿色治理责任四个维度均实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表现最为突出。

01

区域间绿色治理水平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评价结果显示,从行业比较分析来看,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特征。在2025年行业评价排名中,住宿和餐饮业的公司绿色治理指数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以及金融业等行业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较低。各行业绿色治理水平极差达到14.50,较上年的13.24有所扩大。这一统计结果表明,行业间的绿色治理水平差异呈现扩大化趋势。

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区域间绿色治理水平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天津、山东、河北、四川、云南、湖北、内蒙古、宁夏、广西、广东等地区的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较高,黑龙江、青海、山西、重庆、海南、福建、陕西、西藏、吉林、甘肃等地区的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较低。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均高于55.00,25个地区指数超过57.00,14个地区指数达到59.00,5个地区指数突破60.00。地区极差由10.02降至5.77,地区间绿色治理水平的不平衡性弱化。

从板块比较的视角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绿色治理水平表现突出,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绿色治理状况仍显不足。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状况最佳,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达61.13;北交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状况良好,治理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0.78、59.40和57.53;金融业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状况相较于其他板块欠佳,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最低,为55.47。

02

上市公司绿色治理四大维度状况均有所提升

评价结果显示,绿色治理架构、绿色治理机制、绿色治理效能和绿色治理责任四大维度均有所提升。其中,绿色治理效能提升明显,在四个维度中提升幅度最大,绿色治理机制在四个维度中提升幅度较小。

绿色治理架构指数持续上升,绿色理念嵌入、ESG相关委员会设置有较大提升。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架构指数相比上年有所提高,由59.93上升到61.61。从两个构成要素来看,绿色理念与战略要素的平均值为62.34,公司战略或目标中体现绿色环保的公司比例提高10.35%。绿色组织与运行要素的平均值为61.31,董事会中设置社会责任委员会、ESG委员会的公司比例提高了10.34%,制定环境准则、条款或环境管理方案的公司比例提高了6.14%,经理层下设有绿色环保专门机构的公司比例提高了5.01%。专业治理人才缺口成为制约绿色组织与运行进一步完善的关键。

绿色治理机制水平较上年有所提升,绿色行政与绿色考评维度增长明显。绿色治理机制在绿色治理的四大维度中仍处于较低水平,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机制指数平均值为59.46,较上年提高1.42。从四个构成要素来看,绿色行政与绿色考评要素提升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实行电器节能、采用环保型公司建筑和装修、实行其他绿色行政办公的公司比例分别提高3.75%、4.90%和2.07%,薪酬或晋升中考虑绿色因素的公司比例提升7.98%,实行在出现环保风险事故时追责和处分以及其他关于绿色约束机制的公司比例提升2.72%。

绿色治理效能指数较上年显著提升,多维度的定量数据披露比例有所提升。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效能指数平均值为62.22,比上年提高2.14。其中,绿色节能要素为62.22,比上年提高3.58;绿色减排要素为63.62,较上年提高0.02;绿色循环利用要素为60.68,较上年上升3.46。其中,绿色节能要素上升较明显,主要是由于披露生产、运营过程中节水和节电情况的公司比例分别上升19.36%和18.65%,且多维度定量数据披露比例提升明显。绿色循环利用要素上升较明显,主要是由于披露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的公司比例分别上升7.11%、2.29%和7.42%。绿色减排维度有待提升。

绿色治理责任指数有所提升,其中绿色治理报告披露更为完善,对报告进行外部审计的公司比例有较大提升。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责任指数平均值为63.75,较上年上升1.63。从绿色治理责任指数的三个分指数来看,绿色公益为62.25,绿色信息披露为63.36,绿色包容为65.18。其中,绿色公益要素上升较明显,主要是由于对员工开展绿色环保方面教育培训的公司、开展绿色传播活动的公司比例分别上升26.77%和7.88%,但开展环保方面的捐赠、设立绿色基金会的公司比重较低。绿色信息披露要素上升较明显,主要是因为绿色治理报告披露更为完善,披露潜在环境风险的公司比例上升10.86%,对绿色治理报告进行外部审计的公司比例上升12.57%。

03

上市公司绿色治理各板块有所不同

评价结果显示,主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较上年呈现提升态势,绿色治理架构提升明显。2025年主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9.40,较上年上升了1.08。主板上市公司的绿色治理架构、绿色治理机制、绿色治理效能、绿色治理责任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11、59.80、62.54和63.58,其中,绿色治理架构提升显著,主要由绿色治理组织与运行要素推动,主板上市公司在董事会、经理层等层面加强了对绿色治理的关注与组织投入。

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较上年略有上升,绿色治理机制有待完善。202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为57.53,较上年上升0.47。从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的四个分指数来看,绿色治理责任指数最高,为63.74,较上年上升2.53;绿色治理效能指数为61.77,较上年上升3.44;绿色治理架构指数为58.76,较上年上升0.67;绿色治理机制指数为57.43,较上年上升0.46。绿色治理机制成为制约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表现最为突出,各维度较上年提升显著。2025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为61.13,较上年上升1.70。从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的四个分指数来看,绿色治理架构指数为62.86,较上年上升0.78;绿色治理机制指数为60.03,较上年上升1.65;绿色治理效能指数为62.76,较上年上升1.38;绿色治理责任指数为65.23,较上年上升3.11。科创板绿色治理指数水平持续居首位,绿色治理责任提升显著,绿色信息披露与绿色包容两个维度较上年均有较大提升,其中报告经过第三方鉴证的公司占比显著上升。

北交所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较上年显著提升,绿色治理效能维度明显提升。2025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0.78,比上年上升2.10。从北交所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的四个分指数来看,绿色治理架构指数为61.58,较上年上升1.31;绿色治理机制指数为58.64,较上年上升1.33;绿色治理效能指数为61.88,较上年上升3.69;绿色治理责任指数为64.28,较上年上升1.99。北交所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效能维度提升明显,主要因为绿色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但绿色治理机制指数较低。

当前,资源约束趋紧与环境污染压力交织,为推进国家“双碳”目标,需建立政府顶层推动、企业利益驱动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企业作为关键主体,应深度融合绿色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与机制,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市公司加强绿色治理,不仅能提升企业竞争力,还能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这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