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市黄陂区紧扣“干部素质提升年”主题,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锻造政治过硬、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骨干队伍,着力加强头雁队伍、能人队伍和骨干党员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头雁领航,激发“群雁”活力
“创造村的甘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党群互动、区域联动、能人带动、产业推动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动模式’,让我们找到了带动村集体、企业、村民共同发展的新路径。”近日,在黄陂区举办的“木兰先锋大讲堂”分组研讨中,李家集街刘家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丽表示,将深挖村湾资源、能人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村民乡贤所盼,在“四动模式”基础上深化拓展,力争谋划探索出适合本村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近年来,黄陂区定期举办“木兰先锋大讲堂”活动,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主题,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走上讲台交流互动,不断提升村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举办“木兰先锋大讲堂”,组织经常性交流互动,是黄陂区抓“头雁队伍”行动中落实四个“经常”的其中一步。为着力提升“头雁队伍”引领发展水平,激发群雁活力,黄陂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导师帮带”制,选派30名区级导师、472名街乡导师,全覆盖开展结对帮带,落实经常性帮扶;依托党校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经常性培训;多渠道多路径组织约80名村干部到发展强村、龙头企业、涉农部门跟班学习,落实经常性锻炼。通过打好村书记培养“组合拳”,全区“头雁”队伍引领力、发展力显著增强,干事创业热情高涨,13名村党支部书记入选全省全市担当作为“好支书”。
能人引领,打造“人才储备库”
夜幕降临,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里彩灯万盏、火树银花,浪漫烟花秀、乡村电音节、古装实景巡演、露营烧烤派对等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吸引各地游客竞相“打卡”。然而,10年前,杜堂村曾因土壤贫瘠,种地收入微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一度成为“空心村”,而如今游人如织,美名传四方。
说起杜堂村的巨大变化,人们都会提到杜堂村第一书记葛天才。作为姚家集街回引能人行动中的代表,他打造木兰不夜城,成为武汉夜游经济新地标,创旅游综合收入近3.3亿元,帮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6万元,14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吸纳3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帮助村集体实现年收入超70万元。
近年来,为建强能人队伍,黄陂区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谋定人才引领、人才支撑定力,率先在全市实施能人“第一书记”项目,吸引在外经商成功人士、退休干部等人才回乡担任村第一书记,开展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与村书记结对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同富共创;建立全区在外能人信息库1700余人,选派502名能人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创办企业160余个,带动2.5万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同时,黄陂区高度重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重点关注从本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在家能人和在外能人中的后备人才,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培养,培育储备村党组织后备力量1000余人。
党员示范,释放“表率”动能
“通过今天的学习,一方面提升了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同时也结交了一些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乡贤人才。”近日,来自木兰乡姚岗村的返乡创业带头人彭磊畅在全区农村党员和实用人才“双育”计划培训班中畅谈收获和思路。
黄陂区“双育”计划以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了木兰森林农场、刘小丫农场等集党性教育、技能培育于一体的现场教学点5个,培训农村骨干党员800余人次。
近年来,黄陂区通过开展“双育计划”,着力提升党员队伍能力素质的同时,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示范带头作用,打造“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